晚清人物縱橫談:<<南湖錄憶>>

點閱:94

其他題名:<<南湖錄憶>> 南湖錄憶

作者:高拜石原著;蔡登山主編

出版年:2020

出版社:新銳文創出版 秀威資訊科技發行

出版地:臺北市

集叢名:血歷史:179

格式:EPUB 流式,PDF,JPG

ISBN:9789578924932

分類:人物傳記  

試用到期日 2024-12-31
可借 100

曾國藩擅長識人,自成一套獨門相術;紀嘵嵐編《四庫全書》之餘,也是著名的筆硯收藏家;有乾隆帝與香妃的風流艷事,詩書畫世稱三絕的鄭板橋早年困頓紀實,亦有專文詳細描述清代八股文應試考場。
 
題材包羅萬象,使人愛恨、悲憐、頓悟的街談軼事盡收其中,精采重現晚清文人雅士們的生活景象。
 
「…掌故本於史實,為一種被動性的寫作,所貴在融會貫通。《南湖錄憶》,取精用宏,寫人則婉孌生姿,述事則情理曲當,所造成的印象,記憶猶新,讀者儘可覆按,毋庸多贅。」──孫如陵〈南湖錄憶序〉
 
高拜石喜愛金石書畫,造詣殊深。書法家王壯為曾說:「高拜石書法長於篆隸,行楷造詣尤深,篆體中尤善鐘鼎,圓渾密實,絕無苟率。楷書茂密肥厚,最宜施於壽序大屏。」高拜石曾發起組織中國書法學會並擔任理事,而後籌組東冶藝林、八儔書畫會與五人書展等。另有篆刻好手藝,與王壯為、吳平、江兆申、王北岳等二十四人,組有海嶠印集,頗獲時譽。1961年起,他應《中央日報》副刊之邀,撰寫《南湖錄憶》長期登載,歷久不衰,當時既贏得廣大讀者之喜好,其後印成專書發行,亦是一紙風行,洛陽紙貴。
 
本書為《古春風樓瑣記》姊妹作,共166篇,專寫晚清人物記事。以記事而論:或涉壯烈、忠勇、奇詭、逸趣。以人物而論:有儒生才俊、淑女名媛、王公大臣、以至義民志士,談論他們的成就及故事,頗多鮮為人知的歷史掌故和彌足珍貴的文獻資料。高拜石筆力雄放,酣暢舒展;學養深厚,縱橫自如;文章所引詩、詞、聯、賦,亦多佳作。全書重新排版、點校,由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,實為研究晚清文學、美學之難得史料。
 
本書特色
 
★本書專寫晚清人物記事,頗多鮮為人知的歷史掌故和彌足珍貴的文獻資料!
★曾於《中央日報》副刊長期連載,為《古春風樓瑣記》姊妹作!
★全書重新排版、點校,由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!

作者介紹
 
高拜石(1901年—1969年)
 
高拜石,字懶雲,福建省福州人。別號般若、古春風樓主人,筆名芝翁、南湖、芝斐、介園、懶雲。1921年畢業於北京平民大學。受吳昌碩影響,專研書法與篆刻。曾在北京創辦《心聲晚報》。回福建復創《華報》、《寰宇新聞》,並出任當地的《民國日報》編輯。抗戰時在福州任福建省府參議,日軍撤退後,主持當地《中央日報》筆政。到臺灣後,受劉啟光協助,入華南銀行工作。曾任臺灣省新聞處主任祕書,而後發起組織中國書法學會並擔任理事。1969年4月23日病逝於臺灣。
 
編者介紹
 
蔡登山
 
文史作家,曾製作及編劇《作家身影》紀錄片,完成魯迅、周作人、郁達夫、徐志摩、朱自清、老舍、冰心、沈從文、巴金、曹禺、蕭乾、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,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。著有:《人間四月天》、《傳奇未完──張愛玲》、《色戒愛玲》、《魯迅愛過的人》、《何處尋你──胡適的戀人及友人》、《梅蘭芳與孟小冬》、《民國的身影》、《讀人閱史──從晚清到民國》、《叛國者與「親日」文人》、《楊翠喜‧聲色晚清》、《多少樓臺煙雨中:近代史料拾遺》、《多少往事堪重數:百年歷史餘溫(1890-1990)》、《情義與隙末──重看晚清人物》等十數本著作。

  • 導讀:以《古春風樓瑣記》聞名的高拜石/蔡登山
  • 南湖錄憶序/孫如陵
  • 一、陳大樽(子龍)慷慨志節
  • 二、福康安驕恣跋扈
  • 三、香妃事蹟考異
  • 四、故宮圖書說銀妃
  • 五、長汀西郊之娘娘墳
  • 六、阮芸臺(元)倡研古金文
  • 七、三百三十有三士亭
  • 八、朱稚圭(次琦)行誼與文采
  • 九、顧湘舟(沅)與滄浪亭名賢圖刻
  • 十、葉調生(廷琯)最閒堂弔古
  • 十一、梁茞林(章鉅)勤勤槧鉛五十年
  • 十二、張保仔事蹟考
  • 十三、沈歸愚(德潛)詩學致卿貳
  • 十四、厲樊榭哭月上詩
  • 十五、毛西河(奇齡)負才自亢
  • 十六、奚鐵生晚年坎坷
  • 十七、王漁洋(士禎)詩扼紀阿男
  • 十八、陳迦陵(其年)創作天才
  • 十九、朱竹垞(彝尊)風懷本事
  • 二十、錢儀吉清節儒雅
  • 二十一、高均儒狷介孤隘
  • 二十二、洪北江(亮吉)謇諤伉爽
  • 二十三、黃仲則詩才天賦
  • 二十四、林則徐、左宗棠湘江夜話索祕
  • 二十五、左季高(宗棠)生平不言窮字
  • 二十六、鄭淑卿課媳敦母教
  • 二十七、汪容甫(中)狂傲好罵
  • 二十八、彭十郎吹氣如蘭
  • 二十九、吳敬梓豪放嫉時流
  • 三十、鄭板橋早年困頓
  • 三十一、陳東塾(澧)文而又儒
  • 三十二、戴子高(望)與胡荄甫(澍)
  • 三十三、魏子安懷才落拓
  • 三十四、陸建瀛庸懦恇怯
  • 三十五、周天爵傾服林則徐
  • 三十六、湖南畸人嚴受安
  • 三十七、徐鐵生詩刺庸污吏
  • 三十八、周壽昌風節及其詩
  • 三十九、郭筠仙(嵩燾)意城(崑燾)兄弟
  • 四十、朱濂甫(琦)招撫張嘉祥(國樑)
  • 四十一、記無錫薛氏兄弟
  • 四十二、容純甫(閎)洋務先鋒
  • 四十三、葉名澧雅重人才
  • 四十四、何子貞(紹基)高名遭詬
  • 四十五、岑毓英在滇黔偉績
  • 四十六、丁寶楨廉剛飭吏治
  • 四十七、何紹基之書法
  • 四十八、謝甸男懷才抑塞
  • 四十九、曾國藩之《挺經》
  • 五十、立山被殺真因
  • 五十一、曾國藩推重朱學勤
  • 五十二、龔自珍雄文睨一代
  • 五十三、張亨甫(際亮)瑰才見扼
  • 五十四、薛慰農(時雨)不忘貧賤
  • 五十五、西南兩儒記鄭、莫
  • 五十六、高伯足(心夔)豐才薄命
  • 五十七、紀曉嵐藏硯詩銘
  • 五十八、梁茞林(章鉅)數羅漢
  • 五十九、楊雪茮清介絕俗
  • 六十、湯敏齋綽有父風
  • 六十一、姚石甫(瑩)在臺治行
  • 六十二、曾國藩與天津教案
  • 六十三、天津教案發生經過
  • 六十四、湯海秋(鵬)顧視雄驁
  • 六十五、駱秉章渾厚載福
  • 六十六、曾國藩對革新政風之名論
  • 六十七、道州何氏一門四傑
  • 六十八、周荇農(壽昌)窮老著書
  • 六十九、龔藹仁卓犖軼群
  • 七十、林穎叔(壽圖)秀材遭雄阨
  • 七十一、謝琯樵之畫與其人
  • 七十二、楊岳斌夜渡援臺灣
  • 七十三、吳荷屋(榮光)筠清館鑑藏及著述
  • 七十四、福州西湖宛在堂詩龕
  • 七十五、蔣苕生(士銓)古賢自勵
  • 七十六、袁簡齋(枚)樂天任性
  • 七十七、包世榮博洽文釆
  • 七十八、唐鑄萬名言瑰行
  • 七十九、張景祁詞與臺灣
  • 八十、劉孟塗士節自持
  • 八十一、李希聖深惡八股文
  • 八十二、江雲龍被稱野翰林
  • 八十三、薛庸菴(福成)穩實多謀
  • 八十四、鄧頑伯(石如)品節重藝林
  • 八十五、朱九江(次琦)之風趣
  • 八十六、簡竹居(朝亮)介特儉樸
  • 八十七、包慎伯(世臣)書名掩經濟
  • 八十八、曾國藩甄識人物
  • 八十九、江忠源一門義烈
  • 九十、西湖勝處記俞樓
  • 九十一、劉銘傳與臺灣
  • 九十二、許竹篔(景澄)之外交識見
  • 九十三、張石樵(叔雅)守道自任
  • 九十四、顧淳慶侅奇自喜
  • 九十五、李希庵(續宜)忠果持重
  • 九十六、李續賓果毅仁廉
  • 九十七、曾國藩規誡王璞山
  • 九十八、王少鶴忠憤憂時
  • 九十九、錢衎石(儀吉)一門儒雅
  • 一〇〇、郭蘭石書法媲趙董
  • 一〇一、謝枚如蜚譽閩藝林
  • 一〇二、林敬紉與信州寶井堂
  • 一〇三、伊墨卿書法掩詩名
  • 一〇四、趙悲盦(之謙)以蚊為鶴
  • 一〇五、倭仁論君子小人
  • 一〇六、清廷忮忌湘軍功績
  • 一〇七、王湘綺(闓逢)推崇胡林翼
  • 一〇八、蔣鹿潭(春霖)詞鼎足成項
  • 一〇九、陳大樽(子龍)詞風開近代
  • 一一〇、項蓮生傷心成結習
  • 一一一、吳南屏湖山嘯咏
  • 一一二、譚叔裕瑰才遭扼
  • 一一三、譚泗孫溘逝臺南
  • 一一四、吳春帆任事不避艱險
  • 一一五、胡潤芝(林翼)媲美漢蕭何
  • 一一六、鄧彌之兄弟異材
  • 一一七、姚石甫(瑩)在臺治行
  • 一一八、張皋文(惠言)詞開常州派
  • 一一九、三風太守吳園次
  • 一二〇、孫詒讓粹然經生
  • 一二一、曾國藩書激郭意城(崑燾)
  • 一二二、謝家福書諷李鴻章
  • 一二三、顧淳慶親民弼治
  • 一二四、黔中碩儒黎蒓齋(庶昌)
  • 一二五、金文復興與陳吳潘孫諸家
  • 一二六、劉古愚經世自任
  • 一二七、吳摯甫文紹湘鄉
  • 一二八、王可莊循良第一
  • 一二九、周伯晉倡議變法
  • 一三〇、陳止菴文學儒雅
  • 一三一、林迪臣長祀孤山
  • 一三二、李鴻章之家世
  • 一三三、那拉后寵遇李鴻章
  • 一三四、李若農(文田)淹雅通博
  • 一三五、李瀚章治績與毀譽
  • 一三六、李鴻章淚盡秋風
  • 一三七、魏默深(源)論人才國運
  • 一三八、游智開清勤端嚴
  • 一三九、翁同龢淒涼終老
  • 一四〇、沈瑜慶見重時流
  • 一四一、張季子(謇)感遇翁松禪(同龢)
  • 一四二、吳漁川(永)痛惜張樵野(蔭桓)
  • 一四三、文道希(廷式)羈旅紀哀
  • 一四四、楊叔嶠(銳)不愜康有為
  • 一四五、桂伯華委骨櫻都
  • 一四六、八股考試與考場
  • 一四七、鄉試中式與經魁
  • 一四八、陳伯嚴(三立)崝盧述憾
  • 一四九、張維屏風雅飭吏治
  • 一五〇、吳愙齋(大澂)與度遼將軍印
  • 一五一、張佩綸老死馴鷗園
  • 一五二、寶竹坡(廷)悱惻五湖舟
  • 一五三、譚復堂(獻)詞壇峻望
  • 一五四、陳寶琛詩哭張之洞
  • 一五五、黎培敬清嚴飭吏
  • 一五六、劉世珩喜得雙忽雷
  • 一五七、馬新貽被刺案疑竇
  • 一五八、張紅棉(蔭桓)與廣和樓題壁詩
  • 一五九、孫家鼐持正不阿
  • 一六〇、再記壽州相國
  • 一六一、曾滌生(國藩)識拔劉銘傳
  • 一六二、李芋仙(士棻)潦倒死上海
  • 一六三、丁日昌藏書負謗
  • 一六四、高媿室(鳳岐)言端行果
  • 一六五、李蒓客(慈銘)秋夢寫哀
  • 一六六、畢道遠愚陋貽誚